岡山初訪味蕾冒險
從瀨戶內海(Seto Inland Sea)徐徐涼風吹拂的車窗望去,岡山平原一片翠綠稻浪,空氣裡夾雜著海鹹與稻米的清新香氣。一抵達岡山車站(Okayama Station),人潮熙攘,而我第一直覺便是追尋那藏在在地市場、巷弄小店裡最純粹的家常味──傳說中的吉備團子(Kibi Dango)與回轉壽司裡的「真鞆魚」(Mamakari)。
沿著車站東口走向商店街,手邊不時可見掛著桃太郎(Momotaro)圖案的街燈與風鈴,彷彿預告著一場跟土地脈絡的甜蜜邂逅。巷口小攤飄來淡淡烤糯米香,原料僅是吉備黍(Kibi millet)與糯米,卻讓人忍不住停步。攤主在鐵鏟上一顆顆翻動金黃糰子,我僅一口下肚,便彷彿吃進千年古道與田野的故事。
這趟味覺冒險,從市中心一路延展至臨海小鎮,探尋連日本人也津津樂道的「回真鯵(Mamakari)」壽司。魚肉細緻、肉質帶一絲淡淡酸香,既是瀨戶內漁民的豐收便當,也成為當地的家常祭典料理。當下,我才真正體會到,每一口都連結著整個岡山的山海風土,作為旅人,這段旅程才剛剛揭開序幕。
岡山風土食源
位於日本西部的岡山縣,因鄰近瀨戶內海與中國山脈(Chūgoku Mountains)的庇護,冬暖夏涼,雨量適中,成就了日本著名的「晴天王國」。根據岡山縣農林水產統計年報(2022),此地黏質糯米(glutinous rice)與雜糧(millet)產量居全國前列,為傳統點心「吉備團子」提供最上乘的原料(來源:岡山縣政府官方網站)。吉備團子最早源自平安時代,當時以祭神的米粉製成,後因貴族喜愛,被改良為甘甜小點,為民間喜慶時節必備禮品。
而連接海洋的臨海漁業則以「回真鯵」(学名:Sardinella zunasi)最具代表性。水產廳(Fisheries Agency)統計顯示,岡山縣三百多年的漁港傳統,每年冬季捕撈量可達數百公噸(來源:日本漁業白書,2021),當地人習慣將新鮮真鯵以米醋醃製,再佐以白飯與紫蘇葉(Perilla)同食,酸甜微鹹的滋味便成為冬日魚宴代表。
鄉愁裡的滋味
在倉敷(Kurashiki)一條小巷中,我拜訪了有百年歷史的吉備團子老舖——山田屋。第五代傳人山田和雄先生(Mr. Kazuo Yamada)告訴我,家傳配方歷經戰後物資匱乏仍堅持糯米與黍米各半,才保有糰子外酥內軟的口感。他回憶,每年桃太郎祭(Momotaro Festival)期間,阿公總是凌晨三點便到田邊挑水、磨米,現場製作,讓遊行隊伍暖胃又暖心。
然而,面對人口老齡化與大型連鎖品牌競爭,山田先生坦言:年輕人不再願意學這份十年磨一劍的繁瑣工序。「傳承與創新並行」是他的經營之道,除了保留百年配方,他更與當地設計師合作,將吉備團子造型做成立體手機吊飾,並引進線上訂購及海外寄送服務。至於回真鯵壽司,小漁村的壽司職人們也嘗試以冷凍真空保存技術(frozen vacuum preservation),延長食材新鮮度,同時與鄰近縣市食農平台合作,推廣「瀨戶內海鮮共有計畫」,將在地漁獲引入城市餐桌。
未來,當味蕾與數位與空間交織,我們該如何在快速變動的飲食世代,保留那一口來自田野與海洋的原味?這不僅是岡山人的思索,也是每一位旅人回程後,仍在心頭回響的問號。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mapoftaste.tw/inv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