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覺在都市探秘
初夏午後,我循著網路熱議與一張飽滿咖啡餡照片,走進台北東區巷弄裡的Even’s Kitchen。門前隱約飄散出剛研磨義式濃縮(Espresso)的焦糖香,夾雜雪皮月餅微甜的米香氣息。室內採光溫暖,工作枱上整齊排放著透明盒,裡頭是色澤如深咖啡啞光的「咖啡餡」。一匙輕觸,就能看到微微抖動的果凍感,卻仍保留可塑性。此刻,都市快速步調與咖啡文化的酣暢,在這小小一口餡中交會,吸引我以微不足道的好奇心,展開這段「咖啡餡」的田野調查。
風土與工藝映像
咖啡餡的美味根源,首先來自台灣咖啡農2000多公頃的栽植面積(資料來源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2年咖啡產業統計報告),以南投、花蓮、高雄及雲林等地海拔600至1,200公尺的山區為主。Even’s Kitchen選用單品阿里山(A-Lishan)咖啡,經過中深焙,能在餡料中釋放出濃郁可可與堅果香。為了避免果凍餡易碎脆弱、包裹冰皮月餅時破裂,採用了糯米粉與玉米澱粉(cornstarch)按3∶1比例調配。參考日本吉利丁(gelatin)替代實驗失敗的經驗,每100公克糯米粉吸水率約150%;玉米澱粉則提供支撐及彈性。烹煮時,先以牛奶與鮮奶油加熱至60℃,並攪拌均勻後,篩入兩種澱粉,再以低火持續翻攪至粘稠。根據Even’s Kitchen的測試,冷藏4小時後,餡料能達到接近40%的彈性回彈率(數據來源:Even’s Kitchen實驗紀錄),兼具可塑與果凍口感,成為雪皮月餅內餡的新寵。
與餡共舞的人
主廚Even,原為民生社區咖啡師,曾無數次調配精緻咖啡拿鐵,卻在2019年一次烘焙課程中,對「咖啡入菜」產生濃厚興趣。他回憶:「看到月餅內餡與咖啡的碰撞,就像把城市記憶揉進手掌。」於是,他積極與小農合作,取得當季咖啡豆,並反覆試驗餡料配方。Even認為,咖啡餡不僅是月餅的創新,更是台灣在地咖啡鏈條的再一次回饋:從山坡到街角,再進入點心與日常生活。未來,他希望能結合茶葉、酒香、堅果等更多元素,打造限量口味,也試圖解決氣候變遷對咖啡生產的影響。您是否好奇,下一屆的雪皮月餅裡,會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田野風味?